8月19日,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发布公告,宣布将407个钢铁和铝衍生产品类别纳入依据“232条款”加征关税的产品清单,适用税率为50%。该关税清单于8月18日正式生效,标志着美国发动新一轮关税战。
本次加征关税产品范围广。从风力涡轮机、移动起重机、家用电器、推土机到火车、摩托车、船用发动机,甚至是家具、餐具、含钢铝包装的化妆品和牛奶等产品均被纳入清单。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贾森•米勒测算后估计,关税影响下,产品价格将由1900亿美元提高至3200亿美元。
大量中间产品受波及。压缩机、泵类产品、金属结构件、家具五金、电动车零部件等“中间投入品”均被纳入清单。此前,美国海关启用全新的原产地核查系统,试图通过卡住货物输美渠道,精准打击转口贸易。本次对中间产品征税也使特朗普政府能够进一步封堵企业通过转口贸易绕开关税的途径,意味着关税政策由对最终消费品的“表层冲击”,转向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深层穿透”。
扩大关税清单的政策表明,特朗普政府的实际意图不局限于保护钢铁和铝产业,还要构建全面的“关税网”,迫使消费者改变消费偏好,企业调整供应链布局主动向美国投资,重振美国制造业。但从目前情况看,关税对美国经济只会产生负面效果。
美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下降。今年以来,美国国内钢铁价格已累计上涨16%,导致美国新车和二手车市场价格已明显上涨。本次关税清单公布前,特斯拉称美国没有生产用于电动汽车驱动装置所需钢铁的能力,提议将相关产品排除在即将加征关税的产品清单,但被美国商务部拒绝。未来在钢铁供应继续收紧下,美国本土汽车企业生产成本将继续上涨,或被迫通过提价、缩配等方式应对,市场竞争力下降。
日用品价格也面临上涨压力。日常消费品被纳入钢铝关税清单超预期,相关企业将在零部件采购、包装环节承受更高成本。同时,本次关税清单导致企业面临更高合规成本,需详细记录钢铝产品含量、海关价值、铸造及冶炼国家等信息。该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此类额外成本很难通过内部消化,零售价格上涨几乎不可避免。
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和消费意愿将在这一过程中被进一步压缩。密歇根大学的调查显示,关税战以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下降,关税导致生活成本上升逐渐成为共识。消费者容易形成“价格将继续上涨”的预期,从而提前消费或减少非必需消费,削弱内需复苏的动力,令经济增长承受更大阻力。
首先,关税具有累积效应。钢铝作为制造业核心原料,其成本上涨会层层传导至汽车、家电、建筑材料、家具、日用百货等终端市场。与单一行业价格波动不同,此类系统性成本上涨会导致消费品价格全面上涨,重新推高核心CPI。
其次,通胀预期具有自我强化效应。当企业普遍预期未来原材料成本和进口关税仍会增加时,其定价策略往往趋于激进甚至超前涨价,防止利润被进一步侵蚀。这种预防性涨价与成本转嫁叠加,将导致价格上涨向其他产品外溢,而不仅局限于关税清单内的商品。
此外,更多的“行业关税”还在路上。特朗普重新执政后,在推动所谓“对等关税”的同时,频频动用“232条款”对钢铝、铜、汽车及零部件、商用飞机与喷气发动机、木材、药品、半导体以及关键矿产等多个领域发起调查。各类调查结果将陆续出炉。8月5日,特朗普宣布将对进口药品征收“低额关税”,并在约一年内将税率逐步提升至250%;8月6日,其又放线%关税。本次扩展关税清单与上述行动在逻辑上一脉相承,表明行业关税绝非孤立事件,未来针对不同行业的关税措施或将轮番登场,关税战将继续蔓延,美国经济增长也将面临更大挑战。(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汪子洋)